基本信息
一冶机关大院,原名一冶机关大院,位于青山区和平大道,建于1956年
介绍
基本信息:
一冶机关大院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位于青山区和平大道1274号,由原武汉市城市建筑设计院(已更名为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于1956年设计,是青山区重要的历史遗存,见证了武汉工业的发展历程。2006年,该建筑群被市人民政府确认公布为武汉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级为二级。
艺术特色:
一冶机关大院原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院内有呈品字型布局的5栋房屋(一栋主楼和四栋辅楼)。大院坐南朝北,位于和平大道旁,与和平公园隔街相对,5栋房屋均为混合结构,清水红砖外墙(墙厚24公分),水泥勾缝,整齐清晰。人字型屋顶依次排列着的木头檩条和椽子上,铺着一层厚约15公分的木板用于固定红色机制瓦。
主楼(05号楼)门厅居中为半圆外置式,顶部塑有醒目的红五角星装饰(后期涂为白色),立面有圆弧形外廊,形制体现政治特色,主要用途为工人俱乐部,早期家具含放映机、长条凳、幕布等;主楼两翼有辅楼四栋(01-04号楼),高三层、相向对立,每栋中部有外走廊,两端部分突出,主要用途为单身职工宿舍。1965年一冶机关迁此,辅楼内的职工分别搬迁至各下属单位,5栋房屋主要用于一冶机关办公。
历史沿革:
1964年,武汉冶金建设公司与武汉钢铁公司分离,更名为冶金工业部第一冶金建设公司,于1965年初将公司机关由青山区蒋家墩迁至青山区八大家38街坊办公(今一冶机关大院旧址)。一冶在此决策、指挥数以10万计的员工,成功地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了占全国钢铁生产能力1/10强的钢铁项目与许多的工业、公用设施和民用建筑,圆满完成了大量的海外工程和劳务合作任务。2006年,一冶机关迁入位于青山区工业大道的新址办公。
一冶机关大院是青山区仅有的两处优秀历史建筑之一,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机关大院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见证了青山从初建到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城区的历程,是60多年前新中国与前苏联友好协作的见证,是昔日大批援助武钢第一期建设项目的苏联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研讨重大问题、中苏双方现场共同面商相关事宜的场所。
一冶机关大院由于年久失修,存在屋面漏雨、房屋承重墙体风化、钢筋外露锈蚀、木质构件腐烂等问题,已闲置多年,无法满足办公、住宅等使用功能需求。青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该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2018年委托具备顶尖实力的中南建筑设计院开展建筑的修缮方案设计,拟通过恢复建筑原有历史风貌,注入展览、文创等新功能,赋予历史建筑新的活力,打造青山“工业之心”。为配合做好青山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擦亮城市建筑名片,在方案评审中,我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百浩教授、住建部建筑维护加固与房地产标准委员会陈洋主任等7位权威专家对修缮方案进行评审,做好顶层设计,目前方案正在修改完善中。